科技日報記者 羅云鵬 通訊員 劉韶濱
用AI賦能機位分配、“刷臉登機”、開展智能貨站建設……2月24日,記者從深圳機場集團(以下簡稱深圳機場)獲悉,在深圳市國資委指導下,深圳機場已完成AI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利用自身應用場景多、數字底座堅實的有利條件,正在加快推進各類智能技術、智能裝備在旅客服務、物流運輸等領域的創新應用。
“AI+運行” 讓數智轉型更“絲滑”
深圳機場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期該機場完成了基于國產華為昇騰算力集群的千億參數大模型“DeepSeekR1-671B 滿血版”全棧本地化部署,在安全領域率先實現落地應用。
此次部署聚焦算力層面的自主可控,采用的是華為昇騰AI 高性能算力集群,并以算力為支撐構建機場專屬知識庫,將航班和物流數據、設備物聯日志等18類異構數據源深度融合。
針對民航運行生產的特點和需求,深圳機場創新性開發安全適配器,在基礎模型中精準注入民航法規、應急處置預案等專業知識,助力提升安全類任務的處理能力。
在具體應用層面,目前深圳機場已基于大模型上線了AI安全助手,通過建立完善的知識圖譜,將安全制度、法規案例等數據整合為機場安全管理知識庫,借助語義搜索和AI推薦功能,為機場一線崗位精準推送安全知識,提供實時的專家級指導,有效打通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AI+出行” 讓旅客乘機更“省心”
2024年,深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創下新高,首次突破6000萬人次,顯示出廣大市民對航空出行的旺盛需求。
為讓旅客能夠享受更加多樣化、便捷化的出行體驗,深圳機場深入分析旅客需求和服務痛點,從開車抵達機場,到攜帶行李登上航班,探索不同服務場景下的智能機器人應用。
今年春運期間,華為泊車代駕全球首個機場商用試點落戶深圳機場,試點基于車輛高階智能駕駛能力和機場道路、停車場等場所的智能化配套,實現特定類型車輛在機場停車場的自動泊位與自動駛出,可以幫助旅客節省長距離步行和尋找車位的時間,提供更加便捷、智慧的出行體驗。
除提升場外交通服務體驗,在航站樓內,深圳機場還加快推進旅客代步機器人、行李運輸機器人測試進程,主動為需要的旅客提供智慧化服務。
在這類機器人助力下,旅客和其所攜行李能夠安全、快捷地抵達指定地點,省時又省力。旅客在深圳機場候機時,想喝杯咖啡、點個外賣,提供服務的可能是穿梭在航站樓里的咖啡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它們讓旅途中的用餐體驗更有“科技范兒”。
此外,深圳機場還開展了“數字虛擬人”客服應用試點,該“數字虛擬人”基于大模型,為旅客提供全天候、多渠道、多語種、智能化的信息問詢服務,讓旅客獲得更便捷友好的個性化服務體驗,進一步緩解人工客服壓力。
“AI+物流” 讓貨物處理更高效
近年來,深圳機場加快打造“全球123快貨物流圈”,空運貨物的業務量迅猛增長,處理效率顯著提高。這背后,離不開智能技術、智能裝備的賦能。
在航空物流的作業場景中,深圳機場引入了 AMR 智能查驗機器人、無人駕駛牽引車、AGV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助力貨物查驗、搬運、分揀等環節逐步實現全過程無人操作、全天候運行,有效緩解了現場操作壓力,提升貨物處理效率。
在空運跨境電商貨物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深圳機場快件中心聯合菜鳥率先應用多個智慧監管AI模型,不僅顯著增強了對跨境包裹的實時管控能力,還大幅提高了監管效能和通關速度。
其中,“機械臂+單件分離器+六面掃描儀”的“三合一”跨境包裹自動上線設備實現了跨境包裹從卸貨、投放、排序、掃描的全自動作業,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
深圳機場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安全可控、效能躍遷、服務智能”為核心目標,依托深圳機場聯合創新實驗室,持續探索 AI 技術在航班運行、物流運輸、旅客服務、經營管理等場景的創新應用,提升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和應用能力,推動AI有機融入機場全生命周期的運行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