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召開2014年管理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暨第一季度經濟活動分析會。中國華能董事長曹培璽透露,2014年第一季度,華能盈利能力大幅提高,盈利結構進一步改善,合并利潤、凈利潤、歸屬母公司凈利潤、EVA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這無疑是此前大好形勢的延續2013年,華能集團實現凈利潤127.9億元,創歷史最好水平。
同樣在2013年抵達輝煌巔峰的還有五大發電集團中的另外四家:國電(103.44億元)、華電(96.74億元)、大唐(74.33億元)與中電投(71.52億元)。這五家企業2013年共實現凈利潤473.93億元,一舉扭轉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電力行業不景氣的局面。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在業績輝煌的背后,困擾五大發電集團多年的高負債率依然存在。盡管較2012年相比有了明顯降低,但五大發電集團的平均負債率仍然達到了84%,遠遠高于國資委[微博]為央企設定的70%的警戒線,比央企63%的平均負債率高出了21個百分點。
居高難下的負債率為企業帶來了高額的財務成本。中電聯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五大電力集團的財務費用高達1851億元,是利潤總額的2.5倍。
縱觀國際國內電力行業,高負債率的現象并非五大發電集團所獨有《財富》全球500強中的大部分電力企業負債率都在70%以上,包括法國電力公司在內的一些國際電力巨頭負債率甚至高于此數。但是,包括法國電力在內的公司往往有著超過10%甚至更高的凈資產收益率以保證其償債能力,五大發電公司則相形見絀。
對此,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在接受《企業觀察報》采訪時表示,高負債率讓五大發電集團經受不了市場的波動,“煤價大幅攀升不太可能,但火電需求增長在放緩,對企業帶來的壓力很大。”
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則認為,“國外有發電企業資產負債率在94%左右也過得很好,負債率高說明整體行業在高速發展,危險與否關鍵在于償債能力如何。”
改革不到位導致先天不足
近幾年來,重啟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呼聲一直不斷,甚至不斷有煞有介事的消息透露,最后卻被證實為假消息。
毫無疑問,這說明了業界對改革的關注與期待。陸啟洲此前表示,電力央企負債高企的根本原因在于電力體制改革沒到位。“如果電力體制到位,我們有充足穩定的現金流,即便資產負債率在85%-90%都是安全的,因為企業在良性循環。”
五大電力集團之所以被列入同一陣營,并不是因為其發電量排名,而緣于其相似的出身。
2002年,原國家電力公司分拆為五大發電集團、兩大電網與兩大輔業公司。發電集團拿到的是發電的實物資產以及大量員工。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華電集團董事長李慶奎用“四多一大”概括:“老小機組多、不良資產多、職工人數多、虧損大戶多、企業虧損面大。”
為了完成環保任務,五大發電集團隨即開始了關停小火電機組。截至2009年,關停 3079.63萬千瓦,占全國關停容量的51.27%.關停小火電給發電企業既帶來資產損失,又帶來了人員負擔,關停小火電的同時,要建設大型機組。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金昌對《企業觀察報》表示,電力等能源類企業負債率高是可以理解的,這類企業項目投資大,回報周期較長。
中國華電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殷紅軍說,發電企業固定資產所占總資產比例大都在70%以上,從折舊期限看,發電企業固定資產折舊一般都在20年以上,個別水電項目的折舊期甚至更長。“組建之初,國家沒有給我們注入資本金,上述投入只能依靠自身積累和銀行借款。”
正是基于對上述事實的認可,當國務院國資委[微博]掌握了一部分國有資本預算后,于2012年出臺政策,稱將在3年內完成向五大發電集團注資100億元,并于2012年當年向五家企業分別注資12億元。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其目的在于彌補歷史欠賬,降低五大發電企業的負債率。”
然而,由于煤價下降,電力行業步入盈利通道,后續資金的注入至今沒有下文。
更重要的是,電力體制改革后,以火電為主的五大發電集團不得不面對自然壟斷的電網企業與上游煤炭企業的雙重擠壓。由于市場煤與計劃電的矛盾始終沒有解決,當外部電煤價格不斷上漲而上網電價不能及時調整的情況下,包括五大發電企業在內的火電企業就會出現巨虧。
過度擴張引發后天失調
在由中央直接管理的53戶央企中,主業相同的央企一般不超過3家,只有發電領域有五弟兄。而國資委前主任李榮融彼時對此的態度是,如果不能成為行業前三,則國資委給你找婆家。這意味著,在央企發電企業為5家的情況下,必然有2家因進入不了行業前3名而被重組合并。顯然,五大發電集團誰也不愿意有這樣的結局,而要成為行業前三唯一的選擇就是擴張自己的規模。“被重組合并,這就像一把劍,始終懸在五大發電集團頭上。”韓曉平介紹說。
如果說以上因素是導致五大發電集團規模擴張的外因,那么企業自身也具有一種內在的擴張沖動。廠網分開,地方及其他企業相繼進入發電行業,各企業都在搶占發電領域更多的市場份額。五大發電集團作為中央企業,則面臨更大市場份額的壓力,從而不可避免地相互競爭,攀比裝機容量的規模。
由于電力產品的無差異性,發電企業之間的競爭只能是在一定的市場需求量下的同質化競爭,而決定同質化競爭勝負的則是企業的成本水平及資金實力。從資金實力來看,五大發電集團作